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种子处理技术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建议应从种子健康、剂型优化、科学使用、完善标准等多方面发力,共同助力种子处理行业走出“高危”风险,走向良性循环。
种子处理剂,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省工的精准施药方式,农业部将科学采用种子处理等预防措施作为实现农药零增长的手段,但种子处理剂多次陷入缺苗断垄纠纷,导致种子处理剂企业在推广中如履薄冰,阻碍了行业良性发展。
图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袁会珠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袁会珠研究员表示,玉米、花生等早春季节播种后有时会出现缺苗、死苗现象,其中土壤温度低是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低温冷害,种子自身活力受到影响,导致种子不出苗或死苗。另一方面是低温病害,土壤中腐霉菌等病原菌低温下更容易侵染种子。再就是低温药害,低温会导致种子处理剂在胚芽部分积累浓度更高,抑制种苗生长。因此,尽管在适宜温度下,三唑类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处理玉米种子对出苗具有促进作用,但是在低温胁迫下,反而会抑制种子出苗,加剧低温对种子生长的伤害。
袁会珠强调,“种衣剂低温药害现象是在前两类低温冷害、低温病害两种伤害基础上造成的累加效果,不应该把责任全推给种衣剂,而是应该通过加强种衣剂的研发推广解决这一问题”。
袁会珠提出可以通过种子处理时采用防控腐霉菌杀菌剂、研发微囊缓释种衣剂等剂型、科学添加植物内源激素来规避药害风险。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种衣剂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西莉教授
中国农业大学种衣剂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刘西莉教授表示,“目前悬浮种衣剂是我国种子处理剂中登记产品数量最多的剂型。对于种衣剂的使用和推广,要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安全性一定要排在第一位。种衣剂包衣后对种传或土传的真菌、卵菌、地下害虫、蚜虫等防治对象效果较好,但是它并不能‘包治百病’,目前已登记的大多种衣剂产品中其有效成分对细菌、病毒性等病害的防效有限”。
目前在种衣剂的有效成分中,三唑类药剂的使用争议较大。对此,刘西莉提出,“种菌唑、灭菌唑等三唑类药剂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是安全有效的,但是丙环唑不能轻易用于种子处理。无论现在和未来,大多三唑类药剂将以其超高的生物活性和较宽的抑菌谱在种子处理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关键是大家需要关注和重视三唑类杀菌剂的安全包衣浓度和科学用药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