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农药使用方面出现的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重治轻防,不见病虫不施药
一般情况下,低龄幼虫对农药的抵抗力差,随着虫龄的增长其抗药性也随之加大。因此,对害虫防治的最佳时期应掌握在三龄前的幼龄阶段以及虫量小、尚未开始大量取食危害之前。而一些农民往往在害虫已大发生时才开始用药,既造成了一定危害,同时药效也难以发挥。
在作物病害防治中,应在病害初侵染前或发病中心尚未 蔓延流行之前进行。而有的农民不了解杀菌剂的作用机理,不论保护性杀菌剂,还是治疗性杀菌剂都要等病害发生和流行时才施药,这样既造成了经济损失,又未起到防病的作用。
二、见病虫就防,人为增加防治成本
病虫害的发生都有其规律性,只有达到了防治指标并掌握最佳防治时机用药,才能既节省成本,又能达到最理想的防治效果。如不到防治指标就不必用药剂防治,即使用药,也有选择,以减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同时保护天敌。而有些农民则形成惯性,到啥时候打啥药,不管它病虫发生轻重,甚至都不管它是否会发生。
三、随意加大用药浓度或用药量
农药配制时不按比例,不用专门量具,只用瓶盖和其他非标准器皿;没有数量概念,一般都超过规定浓度,不仅造成浪费,而且易发生药害,同时也加快了病虫的抗药性。
有的农民甚至本身就存在着误解,认为农药浓度越大,对病虫的防效越高。然而在农药使用中,充足的用水量十分重要,因为虫卵、病菌多集中于叶背面、邻近根系 的土壤中,施药时用水量少,很难做到整株喷施,死角中的残卵、残菌很容易再次爆发,加大使用浓度还能强化病菌、害虫耐药性,超过安全浓度有可能发生药害。
叶面肥在高浓度使用时,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还使作物体液外渗,造成生理干旱。激素类农药过高时,起反作用或使作物畸形。因此,单纯提高药液浓度,往往适得其反。
还有些农民过量施用农药,用量是常用药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常造成药害,同时也加快了病虫抗药性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