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热门关键词:
玉米锈病在我国玉米产区均有发生,是玉米上常见病害。通常在玉米生育期的中后期发生,危害较轻。个别地方或年份发病严重。
玉米锈病是玉米上常见的气候传染病,在中国华南、华北、东北、华东以及西北地区均有发生。其主要是侵染玉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玉米果穗、苞叶乃至雄花:在发病中度的田块,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部分地块甚至绝收,对中国部分玉米产区造成严重影响。
分为普通型锈病和南方型锈病
普通型锈病:
发病初期,在叶片正面散生或聚生不明显的淡黄色小点,以后突起,并扩展为圆形至长圆形,黄褐色或褐色,周围表皮翻起,散出铁锈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夏孢子。后期病斑上生长圆形黑色突起,破裂后露出黑褐色粉末,即病原菌的冬孢子。
南方型锈病:
病叶上产生夏孢子堆,常见于叶片正面,叶背面极少,稠密着生,金黄色到橙色,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初期为疱疹状隆起,表皮破裂后,散出金黄色到橙色粉状即夏孢子。严重时,叶片上布满了孢子堆,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植株早衰,甚至全株干枯。
病原菌有三种:即
玉米柄锈引起的普通型锈病;
玉米多堆柄锈菌引起的南方型锈病;
玉米壳锈菌引起的热带型锈病。
特征:
普通型锈病在12-28℃均发芽良好,最适温度12-16℃;南方型锈病仅在24-28℃时萌发较好。
侵染循环:
在南方以夏孢子辗转传播、蔓延。在北方菌原来自病残体或来自南方的夏孢子及转主寄生酢酱草,成为该病初侵染原。田间叶片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夏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蔓延扩展。
发生因素:
品种因素:生产上早熟品种易发病,马齿形品种比较抗病。
气候因素:高温多湿,连阴雨、多雾或阳光不足,发病重。
栽培因素:偏施氮肥,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育抗病品种。
2、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过施氮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3、加强田间管理,清除杂草和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4、及时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发病前期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雨后及时组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减少病原扩散,控制发生蔓延。
5、药剂选择,50%噻呋酰胺与己唑醇复配悬浮剂1500倍液、70%戊唑醇与丙森锌的复配制剂800-1000倍液,30%苯甲•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50%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加叶面肥或磷酸二氢钾兑水3-4桶一亩地进行均匀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