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热门关键词:
玉米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大约有470多年。但由于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栽培面积发展很快。目前我国播种面积在3亿亩左右,仅次于稻、麦,在粮食作物中居第三位。可见玉米的重要性。
玉米作为重点推广作物,其因害虫减产的不在少数,最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玉米的绝产,让我们具体了解这些祸害。
一:草地贪夜c简称妖蛾子
对于吃货来说草地贪夜蛾才是真正的吃货,正所谓所过之地那叫一个干净,草地贪夜蛾是2019年1月在我国云南地区首次发现贪夜蛾入侵,随后快速扩散到18个省(区、市)严重危害玉米、甘蔗等重要农作物。它的形状在幼虫是头部有4个点,尾部是“Y”的图标,它有三大特点:特别能吃(只要你说上来的)、特别能生(一次产卵在2000枚)、特别能飞(借助季风100公里)。
二:粘虫
玉米粘虫是一种玉米作物虫害中常见的主要害虫之一。 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行军虫,体长17-20毫米,淡灰褐色或黄褐色,雄蛾色较深。以幼虫暴食玉米叶片,严重发生时,短期内吃光叶片,造成减产甚至绝收。一年可发生三代,以第二代危害夏玉米为主。天敌主要有步行甲、蛙类、鸟类、寄生蜂、寄生蝇等。
形态特征:
卵长约0.5mm,半球形,初产白色渐变黄色,有光泽。卵粒单层排列成行成块。
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
蛹长约19mm;红褐色;腹部5-7节背面前缘各有一列齿状点刻;臀棘上有刺4根,中央2根粗大,两侧的细短刺略弯。
三:黏虫
玉米黏虫为迁飞性、暴食性害虫,为当前玉米苗期的主要害虫之一。黏虫食性很杂,尤其喜食玉米叶片,使之形成缺刻,大发生时常将叶片吃光,仅剩光秆,造成绝收。
危害特点:
黏虫繁殖力强,产卵部位有选择性,在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上卵多产在枯叶尖部位。幼虫孵化后,集中在喇叭口内取食嫩叶叶肉,3龄食叶成缺刻,5龄食量最大,可将叶片吃光。在玉米上多栖息在喇叭口、叶腋和穗部苞叶中。有假死性,3龄后有自残现象,4龄以上能群集迁移扩大危害。
幼虫取食活动以傍晚、清晨及阴雨天最盛。成虫喜取食蜜源植物,对黑光灯和糖醋酒混合液有很强趋性。黏虫喜温暖高湿条件。降雨一般有利于发生,但大雨、暴雨和短时间的低温,不利于成虫产卵。生长茂密、地势低、杂草多的玉米田发生重。
四:玉米蓟马
蓟马在玉米上发生2代,行孤雌生殖,主要是成虫取食玉米造成为害,主要是苗期为害重,玉米和中茬玉米在6月下旬已过心叶期或心叶末期时,蓟马便转向处于苗期的夏播玉米和高梁上为害。
形态特征:
雌成虫分长翅型、半长翅型和短翅型。体小,暗黄色,胸部有暗灰斑。前翅灰黄色,长而窄,翅脉少但显著,翅缘毛长。半长翅型翅长仅达腹部第5节,短翅型翅略呈长三角形的芽状。卵肾形,乳白至乳黄色。若虫体色乳青或乳黄,体表皱榴有横徘隆起颗粒。蛹或前'蛹'体淡黄色,有翅芽为淡白色,蛹块羽化时呈褐色。
五:玉米蚜
玉米蚜,有害生物,可为害玉米、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天敌有异色瓢虫、七星瓢虫、龟纹瓢虫、食蚜蝇、草蛉和寄生蜂等。
形态特征:
无翅孤雌蚜体长卵形,长1.8mm至2.2mm,活虫深绿色,披薄白粉,附肢黑色,复眼红褐色。腹部第7节毛片黑色,第8节具背中横带,体表有网纹。触角、喙、足、腹管、尾片黑色。触角6节,长短于体长1/3。喙粗短,不达中足基节,端节为基宽1.7倍。腹管长圆筒形,端部收缩,腹管具覆瓦状纹。尾片圆锥状,具毛4至5根。
有翅孤雌蚜长卵形,体长1.6mm至1.8mm,头、胸黑色发亮,腹部黄红色至深绿色,腹管前各书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比身体短,长度为体长的1/3,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腹部2至4节各具1对大型缘斑,第6、7节上有背中横带,8节中带贯通全节。其他特征与无翅型相似。卵椭圆形。
以上几种虫子对于玉米减产导致大规模的减产,那么针对它们的药剂是什么呢,让我们简单了解下,它就是虫陷阱,虫子的克星,咨询热线:15517501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