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热门关键词: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30%,总产占粮食总产的 40%。稻米是我国50%以上人口的主食。水稻种植面积比较稳定,年种植面积4.5亿~4.7亿亩。我国是世界上的水稻生产大国,稻谷面积居世界第二位、总产居第一位、单产居第十位。稻谷主产区: 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黑龙江、吉林等省区。
目前水稻上的虫害有380多种,重要的有30多种,如稻纵卷叶螟、三化螟、二化螟、稻飞虱、稻瘿蚊、稻苞虫、稻蓟马、稻象甲等。下面领先化工就介绍下水稻上主要的虫害:
1、水稻螟虫
三化螟,南方稻区的主要害虫,二化螟为我国南北各稻区的主要害虫。
危害: 苗期、分蘖期为害水稻,造成枯心苗;
孕穗期为害水稻,造成枯孕穗;
破口抽穗期为害水稻,造成白穗。
发生规律:
成虫有趋光、喜在多肥、嫩绿的水稻上产卵产卵的习性。
成虫白天常潜伏在秧苗下部,黄昏后飞出活动。
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人茎秆,造成枯心、白穗。水稻分蘖期、孕穗后期至抽穗期侵入率高。
水稻螟虫防治办法:
在一代螟虫卵孵盛期(根据测报时间),亩用金骠悍悬浮剂60—80毫升进行常规喷雾。
可同时防治住蝗虫、蓟马、稻象甲等危害;在二代螟虫卵孵盛期亩用同样药剂30毫升,可同时防治住稻飞虱、稻苞虫、纵卷叶螟、蝽蟓危害,还可防止水稻早衰;
对二化螟、褐飞虱的持效期可达30天~40天,对白背飞虱、稻纵卷叶螟的持效期约20天~30天,一次用药基本可以控制当代害虫危害。
2、稻飞虱
俗称、蠓虫,蚰虫。其中以白背飞虱和褐飞虱为害较重。两种飞虱为害都是群集在稻株的下部取食,成虫和若虫均能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汁液。虫量大时引起稻株下部变黑,瘫痪倒伏,俗称“冒顶,透天”,导致严重减产或绝收。
褐飞虱能传播水稻病毒病
两种飞虱都有远距离迁飞习性
发生规律:
长翅型成虫具趋光性,喜产卵于抽穗扬花期的稻株上。喜温暖高湿的气候条件,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的情况均有利于发生。
3、稻纵卷叶螟
即卷叶虫、刮青虫 ,危害叶片、取食叶肉,受害叶片叶尖卷成圆筒形虫苞,苞上有透明白色条斑,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造成谷粒不饱满,空秕粒增加而欠收。
迁飞性害虫,影响水稻生产的常发性害虫之一。
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需要适温和高湿度。22~28℃相对湿度80%以上最适宜。以阴雨多湿利于发生。高温干旱和低温都不利发育。
偏施氮肥或施肥过迟,水稻生长过于茂盛,嫩绿。既能大量诱集蛾子产卵,又有利于幼虫结苞。
4、稻苞虫
稻苞虫又名稻弄蝶、苞叶虫。属鳞翅目,弄蝶科。主要为害水稻,也为害多种禾本科杂草。幼虫吐丝缀叶成苞,并蚕食,轻则造成缺刻,重则吃光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全田,甚至成片稻田的稻叶吃完。
发生规律:
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
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在稻叶上。所以,在山区稻田、新稻区、稻棉间作区或湖滨区大量发生,为害较重。
湖南、江西、四川、贵州、湖北等地的一季中稻区,稻苞虫的主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较重。在湖滨地区的一季晚稻也常会遭受较大面积的危害。
5、稻水象甲
稻水象甲,别名稻水象、美洲稻象甲、伪稻水象。是由国外传人我国的检疫性害虫,自1988年在河北唐山首次发现后,现已陆续扩散到吉林、辽宁、天津、北京、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安徽、湖南等省、市的60余个县(市),并有进一步向邻近地区扩散的趋势,是我国值得注意的重要水稻新害虫。
为害症状:
成虫主要啃食秧苗叶肉,受害叶有透明白条斑,严重时全田叶片变白。
发生规律:
成虫有强趋光性。
初孵幼虫落入水中蛀人根内为害,多集中于8厘米深以内土壤根系中活动,幼虫期30~40天,有转株为害习性。
老熟幼虫于活根上营造卵形土茧后化蛹。土茧与稻根的通气组织相连,蛹依靠根系供氧。
稻水象甲防治措施:
防治越冬代成虫:水稻插秧后7—10天,用金骠悍60g/亩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如有较多的成虫侵入稻田,应再施药一次。
此期防治好成虫,不仅可使水稻秧苗免遭成虫为害,而且也可有效地控制幼虫的发生。
水胺硫磷、三唑磷和喹硫磷等有机磷类农药也可防治稻水象甲,但对害虫天敌杀伤严重,易诱发稻飞虱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