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词:
热门关键词:
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玉米螟是多食性害虫,寄主植物多达200种以上。
1、症状识别
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
此穗出现以后,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子粒。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子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子粒,造成严重减产。
玉米螟的一生也分为4个阶段,即成虫(蛾子)、卵、幼虫、蛹。
玉米螟成虫比地老虎小些。雌性成虫头胸背面淡黄褐色,腹面及足白色,前翅淡黄褐色,有3条暗色波状纹;腹部及后翅黄白色,后翅中部和近端部有弧形暗色线。
雄虫头胸背面乳白色,前翅红褐色或暗黄褐色;后翅淡褐色,有2条带纹。卵粒表面有大小不同的多角形网状纹,初产时乳白色,后转淡黄色或淡绿色,孵化前黑褐色,聚产成不规则形的卵块,每块有卵15-60个,作鱼鳞状覆盖排列。
幼虫云白色,背面带粉红色,青灰色或灰褐色,头褐色,有黑点。蛹褐色,胞部背面略有脊起,化蛹在寄主茎内,有薄茧。
2、生活习性
玉米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1年可发生1-6代。以幼虫在玉米秆和玉米芯中越冬,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由于各种越冬场所的温度和湿度差别较大,影响了越冬幼虫的化蛹羽化,致使发生期极不整齐。同时也由于玉米螟在不同的寄主上为害,而这些寄主的营养价值也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不整齐,因而出现现世代重叠现象。
成虫通常在夜间羽化,羽化后第二天即能交尾产卵,成虫白昼潜伏,夜出活动。玉米螟产卵对西株高度和部位有选择必天50厘米以上的植株上产卵最多,产卵部位大都在玉米叶片前面造成中脉处。
幼虫孵化后,最初仍聚集在原处,咬食卵壳。1小时后爬行分散,一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至邻株为害。从一卵块孵出的幼虫,就以这种方式分散到许多植株上,造成受害植株较集中的现象。
3、虫害发生的因素
(1)虫口基数:
上一代虫口基数的多少,是影响玉米螟为害轻重的重要因素。虫口基数大,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往往造成严重的为害。
(2)温湿度:
玉米螟适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发育。各个虫态生长发育的适温为16-30℃,相对湿度60%以上。玉米螟主要发生在6-9月,温度适宜。因此,玉米螟发生数量的变动,决定于湿度和雨水。
(3)玉米品种:
玉米品种不同,被害差异很大。玉米组织中存在一种抗螟物质丁布,成虫将卵产于丁布含量高的玉米品种上,其孵化的幼虫死亡率很高。另外,由于玉米组织形态不同,可避免成虫产卵而减轻螟害,如叶面茎秆上的毛长而密,则螟害很轻。因此,玉米品种不同,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和玉米受害程度均不相同。
(4)天敌: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但对玉米螟抑制作用较大的是赤眼蜂。赤眼蜂寄生于玉米螟卵中,使卵不能正常孵化,或孵化的幼虫不能正常生长,对压低螟虫为害,能起一定的作用。
4、防治方法:
(1)越冬期防治:
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翌春在其中华蛹。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穗轴作为燃料烧完,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并应清除苍耳等杂草越冬寄主,这是消灭玉米螟的基础措施。
(2)心叶期防治:
在心叶末期被玉米螟蛀食的花叶率达10%,或夏秋玉米的叶丝期,虫穗率达5%时应进行防治。防治方法可用颗粒剂和药液灌注。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6.7平方米2千克对5倍细沙,制成毒沙,撒在玉米心叶。药液灌注法可用80%敌敌畏乳没,稀释成2500-3000倍液,每株玉米灌10-15毫升,防治效果可达85%以上,同时对玉米蓟马的兼治效果可高达96.8%。
(3)生物防治:
赤眼蜂在消灭玉米螟方面有很显著的作用,并且成本低。在玉米螟产卵的始期、盛期末期分别放蜂,每666.7平方米 放蜂1万-3万个,设2-4个放蜂点。用玉米叶把卵卡卷起来,卵卡高度距地面1米为宜。
(4)化学防治:
可选用 高氯·毒死蜱、高氯·甲维盐、KK、甲维盐·氯虫醚(透钻)、甲维盐·唑虫酰胺(虫陷阱)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5)选用抗虫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