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病。以叶片发病较普遍。
种子发芽即可感病,芽鞘变褐,严重者不待鞘叶抽出,即枯死。
秧苗叶片和叶鞘上病斑多为芝麻粒大小的病斑,椭圆或近圆形,褐色。有时病斑扩展连片呈条形,病重时可造成成片枯死。
潮湿条件下,死苗产生黑绒状霉层,成株受害,初期为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边缘为褐色,中央呈现黄褐色或灰白色。
穗颈与枝梗受害,变暗褐色,似穗颈瘟,可造成穗枯。谷粒早期受害,病斑灰黑色,可扩大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与叶片上症状相似,病斑小,边缘不明显。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草、颖壳内,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和病草上越冬。在干燥条件下,病组织上的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而潜伏的菌丝可存活3~4年。
播种后,种子上菌丝可直接侵入幼苗,分生孢子则借风传播至水稻植株上,从表皮直接侵入或从气孔侵入。病部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
1.加强水肥管理。增施基肥,适时追肥,氮磷钾合理配合施用,对砂土地应增施有机肥,提高其保水供肥能力。田水管理做到前期浅灌勤灌,适时晒田,后期干湿交替。
2.处理病稻草。可沤肥或烧毁,不用病稻草还田、扎秧或盖秧床,减少翌年初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