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抽雄前为感病阶段。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绿素减少,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一般第一片病叶失绿带沿叶缘由叶基向上发展成倒“八”字形,上部出现的病叶待叶片全部展开时,即整个成为花叶。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而早死,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籽粒少而秕瘦。病株根系发育弱,易腐烂。
矮花叶病源为病毒。毒源来源,一是种子带毒,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毒作用。蚜虫介体,主要是麦二叉蚜、高梁缢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毒源及介体发生量,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品种抗病力差、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
一、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注意种植方式 春玉米和套种早的玉米一般发病较重,病株率在12.2%左右;套种晚的玉米发病较轻,病株率一般在8%~10%;夏直播玉米发病最轻,病株率在2%以下。
三、保健栽培 施足底肥、合理追肥、适时浇水、中耕除草等项栽培措施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四、及早拔除病株及杂草 田间最早出现的多为种子带毒苗,通常在子叶展开时就表现出发病症状,宜在2叶1心期定苗时将其拔除,在3~4叶1心期再逐块细致检查,彻底拔除种子带毒苗和早期感病的植株,以减少田间毒源。
五、药剂防治 矮花叶病是病毒病,用防治病毒类的杀菌剂防治,一旦发现田间有感病株,便立即施药并结合浇水追肥,可取得较好的稳产效果。